• |新闻中心|协会要闻
    |正文

    保险业人身保险领域首个国家标准《人身保险伤残评定标准及代码》通过立项

    时间:2017年10月18日

    10月13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负责起草的《人身保险伤残评定标准及代码》(计划编号:20171820-T-320,以下简称新残标)作为金融标准化委员会此次唯一入选的标准,列入2017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第三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这是人身保险领域首个通过国家标准立项的标准,标志着我国保险业首次由行业标准升级国家标准的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目前,我国各领域所使用的伤残标准具有明显的行业性特点,采用的理论架构以及适用范围各不相同,适用范围往往限于特定行业、特定事件以及特定人群,目前尚缺少一种能够覆盖全时间(7x24小时)、全空间(任何地点)、全人群(任何人)、全事故原因(任何意外因素)的国家性伤残标准。

    而新残标针对因意外伤害因素引起的伤残保障覆盖范围就目前来看最为广泛,在扩展伤残保障范围以及提高伤残保障水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实现全时间、全空间、全人群、全事故原因覆盖,事故原因基本包含了工作环境因素、交通事故意外因素以及其他原因,涵盖了工伤、道路伤害等具体应用场景,能够大幅扩展伤残标准的具体使用范围,满足多种类型事故原因所造成的伤残评定要求。

    新残标制定采用了国际先进的方法论及理论架构。结合国内外保险行业伤残标准制定和应用的实际情况,首次引入了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颁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标准》(以下简称“ICF”)的理论架构和编码系统。该标准是ICF的理论体系和编码规则首次在商业保险领域的全面系统的应用,在伤残分类、残情条目以及保障覆盖范围上均处于世界同业标准的先进水平,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第一个使用ICF理论体系及编码系统的保险行业伤残标准。

    新残标是国内标准制定领域第一次借助数据分析的方法来确定伤残标准的具体条目设置以及进行相应的发生率测算,首次创新应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收集了保险行业123家产、寿险公司2008年-2011年意外险业务数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中心部分省市的工伤保险数据和京沪两地车险平台数据,数据库信息容量总计近30亿条,可以识别地区、人群、职业、损伤部位、等级等风险特征组合以及事故原因等风险因素,为合理设定保障范围和条目筛选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新残标实施后,通过对标准实际应用的跟踪经验分析,对标准未来的更新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通过对2014年-2016年数据进行分析,已有95%的意外险产品使用新标准作为伤残评定标准,按照新残标8、9、10级(最轻等级)进行理赔的案件数量占到了总理赔案件数量的约80%,说明新标准能够大幅度提升对保险消费者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

    下一步,中保协将加紧制定完善新残标,争取早日上报国标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