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险专项产品创新与脱贫攻坚分论坛——嘉宾观点

时间:2021年01月04日

农险专项产品创新与脱贫攻坚

(银保监会财险部  毛利恒)

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是全球主要市场普遍采用的支农惠农富农强农政策,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进农村社会治理、增进农民收入收益,具有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工作,早在2013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新型农民搞规模种养业,风险也加大了,农业保险一定要搞好,财政要支持农民参加保险”。克强总理也多次作出批示指示,要求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保险业积极投身农业保险工作实践,结合不同时期中央农村工作战略侧重,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保险业务模式和工作方式方法。在全面总结和系统梳理过去70年农业保险发展改革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创性的提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农业保险四项原则,初步摸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东方特色的农业保险发展道路。回望七十年发展历程,我们的农险政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系统、我们的农险事业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壮大、我们的农险监管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力。目前,我国农险规模已经稳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只要我们继续保持定力和良好发展势头,不需要太久的时间,我们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农险市场。


当前,我国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粮食安全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都对农业保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比,目前农险工作还有明显差距。“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下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还不够清晰,“自主自愿、协调推进”原则下各部门的职责还需要做实;农险保障水平总体较低,高保障产品供给不足,保险公司服务能力不强,精准承保、精准理赔尚待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对标财险行业线上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农险信息技术水平差距显著;一些基层保险机构和政府工作人员法制意识不强,违规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农险功能作用的发挥,对农险工作做出高站位的规划部署已十分紧迫。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2019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八次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份指导意见十分重要,从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优化农业保险运行机制、加强农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农险工作的组织领导等四大块入手,从2020年开始分两步走实现2022年中期目标和2030年远景发展目标,要求我们着力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拓宽农业保险服务领域、落实便民惠民举措,要求我们着力明晰政府与市场边界、完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规范农业保险市场秩序、探索开展农业保险+,要求我们着力完善农业保险条款费率拟定机制、加强农业保险信息共享、优化保险机构布局、完善风险防范机制,要求我们着力强化协同配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这些明确具体的政策部署,极具针对性,极富时代性,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农业保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银保监会会党委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工作,把学习好、理解好、贯彻好、落实好党中央、习总书记对农业保险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部署、新要求,作为农险领域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下大力气向前推进。


18个月来,我们着力完善农业保险监管体系。制定出台农业保险经营条件管理改革文件,严格经营条件,畅通退出渠道,着力构建适度竞争的农业保险市场格局;推进财险产品综合管理改革,对农业保险产品实行分级管理,稳住中央大宗,放活地方特色,有效激发行业创新活力;协同开展农业保险专项检查,首次开展农业保险反欺诈行动,有力保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推进监管触角延伸至县域,强化属地监管责任,搭建起了覆盖农业保险全流程、全链条的监管联动工作框架。


18个月来,我们着力深化农业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协同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首次启动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将三大主粮作物大灾保险试点扩展至500个产粮大县,育肥猪和能繁母猪保额分别提升到800元和1500元,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以奖代补”政策试点扩大到20个省份、60个品类。目前,农业保险已覆盖农林牧渔各领域270多个品种,新疆棉花、海南橡胶、广西糖料蔗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品种得到了更为全面有力的保险保障。


18个月来,我们着力夯实农业保险发展基础。首次开展三大主粮作物成本保险的风险区划和费率分区研究,发布三大主粮作物行业基准纯风险损失率和行业示范性条款。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影响,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线上化工作在10个省区市全面推开。研究制定农业保险业务规范,管住规则底线,制定具体标准。指导中国银保信建强全国农业保险信息管理平台,明确行业基础设施的基本定位,在助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等各项工作中取得积极成效。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今年1-10月,农业保险累计为1.71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3.52万亿元,已向3998.18万户次农户支付赔款531.14亿元,在助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乡村振兴,服务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一个时期,银保监会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保险工作的总体部署,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为统领,坚持把增强农民获得感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先目标,坚持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坚持把激励相容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坚持把良好的市场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强化政策创设,加强行业监管,加力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保险工作者的全心投入奋力拼搏,离不开各级各部门鼎力支持协同推进,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支持协作。我们热切的期盼,各级党委政府、业界学界能够一如既往的关心“三农”工作、关爱农业保险、支持农业发展,强化创新引领,扎扎实实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助推脱贫攻坚


人保财险  张海军


近年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在财政部、国家林草局等部委的关怀下,在银保监会的正确领导下,在行业协会、学会的帮助指导下,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四部委印发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用央企的责任和承诺,扎实推进三农保险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发挥保险“压舱石”“稳定器”作用,为“三农”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9年中国人保承保农作物13.2亿亩,承保生猪1.8亿头,承保森林11.6亿亩。承担农业生产风险2.3万亿元,占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的33.2%。


自2007年我国实行有财政补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到2020年10月底,中国人保累计为14.1亿户次农户提供13.6万亿元的农业风险保障,市场份额一直稳居45%以上,占据中国农险市场半壁江山。


二、不折不扣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机制创新,有效放大财政资金功效。在财政部金融司的正确指导下,2007-2019年,我国各级财政对中国人保拨付农业保险补贴撬动风险保障金额11.59万亿元,财政保费补贴资金使用效果放大71.8倍,并将传统的“灾后救济”转变为“精准补偿”,凸显了农业保险“四两拨千斤”的放大效应和“精准滴灌”的补偿作用。


二是产品创新,千方百计保障粮食安全。在银保监会财险部农险处的指导下,保险行业协会组织行业研究制定农业保险行业示范条款及承保理赔服务规范,人保财险牵头负责水稻、生猪、森林行业示范性条款和农险承保理赔服务规范的起草工作,进一步加快构建公司“中央政策性险种为主导,地方政策性险种、商业型险种和创新型险种为补充”的立体式农险产品体系,平均每个工作日开发3个产品,数量超过3700个,位居行业第一,推动农业保险由“保产量”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变。


三是管理创新,助力生猪稳产保供。积极落实银保监会关于支持生猪稳产保供的相关要求,在非洲猪瘟造成严重亏损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大力发展生猪保险,全面开办非洲猪瘟扑杀保险。2019年生猪保险支付赔款71.0亿元,是生猪保险财政保费补贴的1.8倍,以保险公司的巨额亏损换取对养殖产业的扶持,养殖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四是模式创新,护航现代农业新业态。“保险+期货”模式由中国人保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在2015年首创,作为金融支农创新模式已连续五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中国人保开办水稻、禽类养殖全产业链保险和“金伞护航”“绿荫保障计划”等一揽子组合保险产品,实现了承保对象从单一农作物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国家林草局的指导下,大力发展森林绿色保险,开拓草原保险新领域,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三、夯实三农基层服务体系,“四个进村”工程打造农户身边的保险公司


“机构网点进村、人员队伍进村、资源配置进村、客户服务进村”是中国人保三农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中国人保自2011年启动以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为主题的“一号工程”以来,累计投入11亿元,全力保障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中国人保在全国所有省、市、县全部设立了机构,在农村地区中心乡镇、普通乡镇、行政村分别设置了三农营销服务部6672个、三农保险服务站2.82万个、三农保险服务点14.46万个,从最北端的漠河县到最南端的三沙群岛,从青藏高原、南疆沙漠到东海诸岛,覆盖了74%的乡镇和28%的行政村。特别是在“三区三州”的许多地区,中国人保已做到机构全覆盖。


中国人保积极吸纳农技员、网格员等各类基层人员,组建了一支33万人的农村保险基层服务队伍,努力实现“村村人保人”、“一村一能人”的目标。同时,我们利用庞大的协保员队伍,在乡镇建立交管站、在农村建立劝导站,并担任乡镇交通安全员、农村劝导员,“两站两员”建设,有效提升了农村交通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


四、打造农险黑科技,赋能智慧农险新方向


科技兴、农业兴,科技强、农险强。早在2009年中国人保率先开展基于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辅助的玉米旱灾理赔服务,并在业内首先提出“天空地”一体化农险科技服务体系。遵循“按图承保、按图理赔”的管理逻辑,建立了以3S技术为基础的农险业务管理平台,建立6.5亿亩耕地图斑,实现了地块信息与承保/理赔信息的精确匹配,为农险精准承保、快速理赔奠定了基础,也有力杜绝了虚假承保理赔,有效保障了农险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


中国人保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场景下的风险解决方案,成功研发AI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农业保险可视化云平台,推进3S技术、猪/牛脸识别、水下探测技术、牲畜物联传感设备等技术在农险经营管理中推广应用。全力实现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80%业务线上化率的目标,全面推广业务流程电子化,试点电子承保理赔公示,“让数据多跑路,让农户少跑腿”。


五、创立人保“保险+”扶贫模式,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农业保险解决方案


中国人保在行业内最先启动保险扶贫工作,并率先成立了保险行业第一个保险扶贫部门。针对深度贫困地区不同特色,从保灾害、保价格、保收入、保脱贫等角度,积极发展与脱贫产业配套的特色农险,开发扶贫专属产品343多个、地方性扶贫组合产品26个。如在湖北面向贫困户探索出“常规农业保险+收入指数保险”的“双保险”模式;在山西大同开办“黄花种植保险”和“黄花目标价格保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对当地黄花产业给予充分肯定;在全国开办“脱贫保”、“深贫保”、“防贫保”扶贫保险,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兜底保障。


2020年上半年中国人保累计为317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风险保障5.05万亿元,为贫困户医疗意外救助和农业生产发展支出赔款26.12亿元。


对于中国人保的农险工作,各级政府给予了充分认可和肯定。每年都有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党政领导对人保农险及扶贫给予肯定或做出批示,今年疫情发生后20余个省份的省级领导同志对中国人保农险工作做出批示或肯定。


下一步,中国人保将继续秉承中央金融企业的责任担当,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十四五规划为统领,牢牢把握农业保险发展新趋势,为助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促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的研究与实践


上海太安农业保险研究   副院长姜滌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此次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保险创新发展大会”。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助推脱贫攻坚,推进我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2020年2月21日,上海太安农业保险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正式成立。


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就启动了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的相关研究工作。一是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教授汪三贵牵头,带领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开展《“稳脱贫”与“防返贫”的机制和政策研究》。该课题聚焦精准防贫机制研究,用改革的办法防贫堵贫,控制贫困增量,从源头上对贫困发生筑起了“截流闸”和“拦水坝”,目前该项研究进展顺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二是受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委托,承担《农业保险助力脱贫攻坚》课题的有关研究。研究院在协会的指导下,在相关行业主体的大力帮助下,全面的收集、分析全国农业保险行业信息,总结农业保险助力脱贫攻坚的作用,系统梳理农业保险推动脱贫攻坚的有关模式,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推动脱贫攻坚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我们比以往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农业保险对助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作用。从扶贫对象来看,统计显示70%的扶贫对象从事农业劳动生产,农业产业发展已然成为农户脱贫最重要的途径,鼓励产业脱贫已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政策和必由之路,而开展农业保险能够为农业产业发展规避风险,保驾护航。从扶贫成效来看,精准扶贫必须对症下药,抓住致贫的“牛鼻子”,“治病要治根”,根据统计显示,因灾致贫占比22%,是致贫的主要因素之一,发展农业保险能够积极发挥保障功能、增信优势和转移支付效能,创造有利于“造血式”扶贫的金融环境,有力的助推脱贫攻坚战略实施。


研究院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太保产险以及安信农保作为研究院的理事单位,为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很多支持。另一方面,太保产险和安信农保积极践行国企担当,履行保险公司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风险保障功能,不断创新支农惠农方式,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持续扩大贫困地区农业保险覆盖面,为加快全国脱贫攻坚进程贡献力量。我也有幸参与其中,借此机会,我也将太保产险及安信农保在脱贫攻坚中的做法和成效中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报告:


2019年太保产险和安信农保的保费规模为59.2亿元,同比增长40.5%。今年截至11月30日,保费规模达到83.24亿,增量26.68亿,增速47.18%。增幅高于行业整体水平。有相当一部分业务,在贫困地区开展,直接服务于贫困地区的农户,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的力度不断增强,优势不断显现。


(一)发挥农险扶贫天然优势,持续增强助推脱贫攻坚力度


1.太保产险充分发挥保险主业优势,加大扶贫产品供给,增强贫困农户抗风险能力,增加农户收入,保障农业产业健康平稳发展。截至2020年上半年,太保产险共开发扶贫专用农险产品185款,其中特色农产品保险84款,涉及香猪、蜜蜂、石斛、辣椒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价格、气象指数等创新型农险,进一步对接农村多元化风险保障需求。2016年至2020年上半年,太保产险农险累计承保建档立卡户363万户次,提供风险保障445亿元,赔付金额2.0亿元,赔付27.8万户次,为贫困人群提供了2200万元的农险保费优惠。


2.加大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夯实农险扶贫服务能力。截至2020年末,太保产险在1698个县开展了农险业务,建立了7477个三农服务站(含农村金融服务室),拥有一支1.8万人的农村协保员队伍,其中吸纳13195名贫困户作为协保员,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


(二)加大“三区三州”农险服务供给,全力助推决胜脱贫攻坚


太保产险积极贯彻落实银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大“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银行业保险业扶贫工作力度的通知》工作要求,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保险,增强当地造血能力,助力稳定脱贫。在青海果洛州,针对当地高海拔地区地域特点,开发了降雪量气象指数保险,有针对性的应对当地频发的雪灾风险。从2017年开始试点至2019年,累计为当地5000多建档立卡户提供风险保障超1亿元,累计赔付超1000万,户均赔款超1万元,大大减轻了雪灾给当地建档立卡户带来的经济损失,助力果洛州6个贫困县于2020年全面脱贫。2019年底,该项目荣获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颁发的“全国保险扶贫好事迹”荣誉称号。在新疆喀什、和田地区,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2020年为喀什市、疏勒县、莎车、叶城、巴楚县、疏附县六个县的2.6万建档立卡户提供风险保额4.17亿元,涉及品种有小麦、玉米、棉花、水稻等,有力地保障了当地贫困户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在云南迪庆州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太保产险于2017年-2019年期间连续三年开展中药材价格保险试点,主要承保秦艽和云木香两个品种,合计试点面积11,214亩,为当地4,526户建档立卡农户提供3,754万元风险保障,有力保障了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平稳发展。在四川凉山州,太保产险开办了农作物气象指数保险,2019年4月以来,为589户建档立卡户提供了2500万元的风险保障,总赔付90万元。


(三)积极试点“保险+期货”,助力精准扶贫


太保产险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进一步发挥“保险+期货”在助力精准扶贫和产业发展方面重要作用的指示,积极扩大试点规模和覆盖范围。2016年获得原保监会专函批复同意太保产险开展“保险+期货”创新试点项目后,在广西开展了糖料蔗价格保险一期试点,国内首创了大宗农产品市场化定价和价格风险分散机制,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操作最规范的“保险+期货”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项目。2016年至今,已在广西、云南、海南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超160个“保险+期货”项目,覆盖了天然橡胶、大豆、玉米、棉花、白糖、红枣、苹果等主要农产品。以海南橡胶为例,太保产险联合相关期货公司,连续三年在海南省保亭县开展了天然橡胶“保险+期货”精准扶贫项目。截至2020年二季度,该项目覆盖了保亭、定安、五指山和万宁等四个地区24个乡镇,承保建档立卡户1万余户次,提供风险保障6600余万元,大大增强了胶农抵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保障了胶农尤其是贫困胶农的切身利益。


(四)积极开展涉农保险、助贷类保险服务脱贫攻坚


在全面开展扶贫类农业保险之余,太保产险还在农房保险、农机保险、农业设施保险、农民短期意外险以及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方面积极探索,服务脱贫攻坚需要。尤其是在今年暴雨洪涝灾害当中,太保产险在安徽六安、安庆承保的农房受到不同程度损失,其中六安受损农房425户,安庆受损农房414户,太保产险主动联系农户,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沟通,全力配合灾民救助,截止7月27日,已完成610户查勘,迅速赔付71万元,整体估损330万左右,大灾大难面前有效保障了贫困户灾后恢复基本生活。


(五)发挥专业优势,投身脱贫攻坚


安信农保作为太保旗下的专业农险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投身脱贫攻坚工作,发挥专业农险公司优势,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帮扶三农及弱势群体脱贫致富、探索保险帮扶新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创新开展“保险+期货”项目。安信农保根据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关于“农业保险+期货”的相关要求,大力推动该领域的模式创新。2017年起,陆续在云南普洱市、保山市、文山州等7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天然橡胶、糖料蔗两大“保险+期货”项目,截止2020年3季度累计保费超7000万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超40000户,保障额度近10亿元,累计赔付达5000万元。


二是创新开展“气象指数保险”。安信农保在青海地区开发了藏系羊、牦牛降雪量气象指数保险。2017年,全国首创的藏系羊牦牛降雪量气象指数保险在青海果洛落地,该项目由上海市提供扶贫资金200万元,共承保3.45万头牦牛和2.88万头藏系羊,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225户,赔款达430万元。


三是创新开展民生保障类保险。2016年起,安信农保在云南普洱市开展了重症精神疾病医疗保险项目,累计由上海市提供扶贫资金600万元,为全市3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提供了高达23亿元保额的精神病医疗保障,免除了患者自付医药费的压力,切实解决了普洱市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开启重症精神疾病医院和社区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累计赔款近500万元。


太保产险在农险业务开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探索出了一些农险扶贫的典型案例。


(一)开发全国首款商业防贫保险-“防贫保”


太保产险切实履行国企担当,发挥保险主业优势,按照习总书记的“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的指示精神,创新开发了“防贫保”产品,精准防贫、助力脱贫。目前“防贫保”创新产品在25省374个区县落地,惠及超过9000万人口,累计提供保险保障5.96万亿元,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地方政府的高度肯定,太保产险成为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的唯一保险企业,“防贫保”项目也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发起的首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为全球减贫治理输出中国经验和中国案例。


“防贫保”扶贫模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根据当地防贫工作标准制定防贫扶助政策,确定防贫救助线;保险公司作为承保和服务主体,以对历史致贫返贫数据的回溯分析为基础,利用保险的精算原理进行保险方案设计,经政府部门审核同意后为辖内居民提供保障;保险期间内,保险公司从人社、教育、民政及居民个人各方主动采集损失信息,按照当地防贫救助标准进行标准化核查,确定符合政策的扶助群体,并发放保险金;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回溯分析,并向当地政府部门提出优化保险方案,逐步实现防贫保的托底功能,达到保险期间内当地无新增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的目标。


为进一步完善精准防贫机制,太保产险将进一步强化“政保联办、群体参保、基金管理、阳光操作”的创新扶贫模式,将致贫返贫原因由“因病、因学、因灾”延伸至“因产业、因就业”,为临贫易贫人群提供全面生活、生产风险保障,实现“防贫保”由“输血”到“造血”的升级完善。


为此,今年太保产险在原有“防贫保”的基础上,首创开发了农业生产成本补偿保险产品,针对非高标准脱贫户和非贫低收入户两类重大农业生产群体,当发生农业灾害后,根据当地确定的“防贫检测线”和“防贫保障线”精准框定临贫、易贫的“两非农户”,由太保产险进行理赔。该模式有效保障了临贫、易贫农户因灾返贫的风险,对政府扶贫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该产品已在河北邯郸魏县开展试点,覆盖全县小麦、玉米、梨等主要种植作物以及育肥猪、能繁母猪等主要养殖动物,同时将当地农业扶贫产业也纳入保险保障范围,整体风险保障达8个亿。下阶段太保产险将在总结河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全国推广力度,惠及更多的临贫、易贫农户。


(二)河北“政银企户保”五位一体金融扶贫模式


太保产险于2016年率先在河北省试点推广“政银企户保”五位一体金融扶贫项目经验和模式,通过产品设计、保障功能发挥和服务引领,有效发挥保险保障功能。自该模式实施以来,截至2020年6月底,仅河北省已在8个地市23个县累计为32.28亿元扶贫贷款提供风险保障,直接受益农户及涉农企业1.34万户,覆盖贫困户超过1149户,为贫困户提供风险保障7919万元,累计让利金额4614万元。因显著的创新成效,“"政银企户保"金融精准扶贫”项目继入选中国保险行业2017年“保险扶贫先锋榜”后,2018年6月份,又成功入选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评选的首届“全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十大典型”案例。


(三)创新开展“中国农民风险保障计划”


太保产险遵循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定向、精准、特惠、创新”的原则,量身定制了“中国农民风险保障计划”,形成良性扶贫长效机制。为了解决当前扶贫产品存在的销售形式繁琐、定损难、赔付慢、保障不够全面的痛点,太保产险研发了“安全务农”农民风险保障计划和“太爱农”贫困农户保障计划。“安全务农”是指数型农民风险保障产品,由太保产险同瑞士再保险国际再保人强强联手开发的新技术产品,提供指数化、小额、灵活、低廉的农业生产风险保障服务;“太爱农”是综合保障型扶贫/防贫保障产品,为贫困农户以家庭为单位提供囊括农业生产风险、家庭财产风险和小额人身风险的综合保障服务。2019年,和瑞再合作的首单“安全务农”农业巨灾指数保险在陕西省商洛市顺利落地,项目覆盖商洛市全市,提供风险保障5000万元。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去年商洛市各县区干旱灾害频发,对商洛市各区县支付赔款225万元,有效创新农业大灾救灾分担机制。


深化产品创新 助力乡村振兴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庹国柱


我国农业保险供给已初步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在高质量发展农业保险的背景下,农业保险的供给需要进一步解决“从有到优”的问题,既要产品优也要服务优。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正是实现产品及其体系“优”的主要途径。


农险产品创新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和热门业务,无论政府还是保险公司都很重视,热情都很高。监管机关非常支持,有些政府部门或者金融机构,例如农业农村部、三大商品交易所和各级政府,每年还专门安排不少资金鼓励农业保险产品创新。


各地的公司在“物化成本保险”的基础上,创新出各种新的保险产品,例如,针对各种作物的各类天气指数保险,区域产量保险,地力恢复指数保险,各类扶贫保险、“保险+期货”、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等产品,针对牲畜的生猪价格保险,“热应激牛奶产量保险”,可谓琳琅满目,也令人高兴。不少创新产品实践效果不错,也受到农户欢迎。与此同时,产品创新目前也存在诸如无的放矢,缺乏规划,产品本身可行性、适应性存疑,以及现有产品缺乏改进和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很好解决,有助于促进农险的高质量发展。


一、为什么要进行产品创新


为什么要进行产品创新,这是创新产品的首要问题,农险产品创新必须要有明确目的和目标。


据我观察,对有的保险公司来说,产品创新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保费收入。公司很少有创新产品的完整思路,政府管理部门也没有规划。各地政府在招投标中获得的“标段”,一般都是循规蹈矩做物化成本保险,也就是“大田”产品。进入政府视野的大灾保险、完全成本保险只是在试点。


对公司而言,在中标的“大田”业务之外,要想扩大业务多赚保费,就想到了创新,各省的许多所谓“特色产品”,就可以通过创新产品,得到地方政府或其他相关部门的财政支持。


从去年起,那些试点省份,开始申请“以奖代补”的政策支持。中标的保险公司,特别是没有拿到标段的公司,在这些特色产品上做文章,既可以增加保费,又有了创新的名头,两全其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农险产品创新就失去了正确方向。为创新而创新,为了多挣保费而创新,为了花哨好看而创新,虽然,为保费而创新也没有什么不对,公司经营受到政策和环境的制约,通过创新产品创造需求,这都可以理解,也情有可原,但是这种创新的方向和动力就值得探讨。


在这种情况下,创新产品也在有些地方是粗制滥造,没有经过很好地调查和精算。也不想花很多成本。问题是这些产品的创新价值如何,效率如何,适用性如何?进而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整体而言,产品创新的方向到底是什么?却很少进行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回答,对农业保险的整体决策意义重大。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创新?我觉得,农险产品创新应该有下面三个目的:一是适应政府农险发展的需求,也适应农户寻求有效风险保障的需求;二是寻找适合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和经营的体系性产品;三是提高农业保险的经营效率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二、政府在产品创新方面应该做些什么


如果说一家公司无力左右本地或者全国的农险产品发展和创新规划,因为除了提供试验经验之外,在一地经营的公司无法保证自己在这里长期经营。


但是农险管理部门完全可以在各家公司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和推广最适合本地的保险产品,同时系统总结各地各公司创新产品的经验,加以统筹和系统化。逐步形成本地的优质产品体系。国外就有这方面的正反经验。


美国农作物保险自1939年起就只是试验自然灾害的保险。在长达数十年的试验中,因为体制的原因,缺乏产品创新的动力和机制,直到1996年,美国在市场化经营的背景下,才打破传统思路,将具有系统性的价格风险也纳入农业保险保障责任范围,开发出各类农作物和农场收入保险产品。这应该看作是农业保险产品创新的较好例证。


世界银行从本世纪初就极力推动天气指数保险,2004年也曾来中国研讨在中国发展天气指数保险。不过中国当时的商业性农业保险正处于低谷,政府还没有说要给予财政的支持,没有可能做这篇新文章。真正进行天气指数保险的产品开发和试验,则是2008年以后的事了。


美国在在1996年开始试验收入保险,短短10几年时间,各种各样的收入保险产品就成为保险产品的主流产品,形成了独特的非常受欢迎的真正符合农险发展目标的产品体系,这类产品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和83%以上的保险费收入。与此同时,有些地区依然在试验天气指数保险和区域产量保险。


我国农险产品创新对于“大田”产品来说,目前是顺着“成本”往上走,“物化成本保险”-“大灾保险”-“完全成本保险”,这到底是不是方向?需要很好研究,也是政府需要了解的。


我国各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应该有这个统筹意识,那就是不仅重视所谓“一县一品”的产品方针和偏好,更应当克服公司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和分散开发农险产品的弊端和局限,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总结和选择适应性强,受农户欢迎的产品,实现农险产品资源整合,形成本地的一个时期里的优化农险产品体系。


三、值得深入研究的几种创新保险产品


 1、保险+期货类产品

“保险+期货”的试验是从2015年开始的。该产品一旦问世就受到多家保险公司和大连、郑州、上海三大商品交易所以及众多期货公司的热烈支持和响应。三大商品交易所和众多的期货公司联合多家保险公司,开发出玉米、大豆、棉花、橡胶、苹果、大枣等农产品的“保险+期货”产品,三大商品交所拿出公司的自有资金补贴参加试验地区的农户大部分保险费,选择试点,展开试验。试验产品和农作物品种逐年增加。


2015年以来,大连商品交易所在“保险+期货”和“农保计划”试点中投入自有资金4.07亿元,撬动地方政府及其他社会资本2.85亿元,累计推动56家期货公司、11家保险公司在23个省份、100余县开展227个“保险+期货”试点,覆盖1525万亩种植面积,涉及农户61.46万户。


上海商品交易所从2017年起,已经连续三年开展“保险+期货”精准扶贫试点,已累计向近19.3万户次贫困胶农补偿价格损失1.6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约7.6万户次。2019年“保险+期货”精准扶贫项目赔付总额为7034.83万元,平均赔付率达到78.16%,场外期权产业扶贫项目赔付总额为1341.24万元,平均赔付率为83.82%。2020年,该所总计投入1.5亿元,将为全国25个橡胶产胶县的18.95万吨天然橡胶提供价格保险,预计为超过10万户胶农提供价格托底保障。


2016-2019年,郑州商品交易(以下简称郑商所)所累计支持开展“保险+期货”试点项目75个,涉及棉花、白糖、苹果、红枣4个品种,覆盖新疆、广西、甘肃等11个省(自治区)及32个国家级贫困县,累计支持资金约1.1亿元,惠及农户10万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57万人,累计赔付金额超过1亿元。2020年,郑商所在白糖、苹果、红枣3个品种上支持立项项目31个,计划支持资金9000万元。现在,大商所已经在“价格保险+期货”的基础上开发出“收入保险+期货”,他们的创新已经升级了。


但是,“保险+期货”,是不是保险创新发展的方向?“保险+期货”有没有可持续性,有没有发展前景?都还是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回答的问题。特别是“保险+期货”实施过程中,主要推动者和保费补贴的主角是大连、上海、郑州三大商品交易所和地方政府。三大商品交易所占大头,地方政府占小头,这种现状如果不能改变,没有财政的稳定投入,有没有可持续性?值得探讨。


还有,不少地方的“保险+期货”要求保底赔付,把这种产品变成了不伦不类的产品,不知道这样“创新”,还跟保险有没有关系。这也值得研究。


“保险+期货”的创新试验,至少在目前看来,是有意义的,也有成功之处虽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特别是在“价格保险+期货”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的“收入保险+期货”,对于创新开发和试验收入保险,或许是一条可供选择的中国道路。


2、农业信用风险责任类产品

还有一些产品,例如,农业农村贷款保证保险,土地流转履约责任保证保险等,这些产品的主要风险责任是农户的信用风险。不少中央文件上都提到要支持和发展这类农村很需要的保险产品,认为这是农业保险的增信功能的体现。但是这是不是我们政策性农业保险应该承担的风险责任。是不是农业保险产品开发的方向,值得探讨。


我们那么多银行,70多年都解决不了的农村信用风险难题,我们的商业保险公司,就凭这种保险产品能解决问题?我想。我们恐怕不可能真正填补这个“空白”。要填补这个“空白”,能不能就靠一纸保险合同,恐怕要有一整套合理的工作程序。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问世之后,因为违约风险比较大,道德风险难以控制,价值政府支持有困难,只有很少地区开办过一两年,就没有再做下去。但是贷款保证保险各地一直在做。该类产品现在的实际经营状况很难让人乐观,不少公司该类业务的赔付率同样居高不下。怎样看待这种比较普遍的经营状况,需要从不同角度分析。


但是有的同仁认为,这个可能是比较普遍的赔付率现状,并不完全说明问题,农业信贷保证保险并不是完全不可以做的“烂”业务,经营管理工作做好了,实际上也可以是好的业务。根据他们的经验,现在这种惨状,主要是公司经营方面的缺陷造成的,公司做信用保证业务,但缺乏专门的队伍做风控,同时,贷款支付方式也不当,直接放贷给农户的是现金,很难知道贷款农户把钱用到哪里去了。如果不支付现金,而是将贷款支付给农户购买生产资料或其他投入品的卖主,在贷款使用环节把好关,也可以很好控制一部分风险。同时,对于投保的借款人,也要进行调查和选择。相对来说,那些种田大户的信用状况远远好于小农户,而且支持了这些大户,还能增加他们的粘性,做好了这类险种,也符合政府解决农户“贷款难,贷款贵”难题的期望,也对公司在招投标中加分有帮助。这种意见也有一定道理。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农业保险的金融支持功能,应主要体现在农业保险单的质押贷款上面。联系到我国,随着农业保险的保险金额的提高,保单质押价值会得到较大提升,这是农户信用地位提升的重要保证。而信用担保至少在目前农户实际信用状况下,风险还是比较大的,而保险公司相对于银行来,对于信用风险的控管能力有一定差距,银行将这个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还是难以把控的。何况,保险公司做信用保证保险不断“暴雷”的事实,也进一步说明保险公司在现实信用状况下,承保信用风险,创新这类产品还是要非常谨慎。整个保险行业都在躲避这个“雷”,我们农业保险能扛得起这个“雷”吗?


如果要做,就要适当选择客户,做好全程的风控,操作层面也需要下很大功夫进行实事求是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能帮到那些需要资金的农户,也是经营这类产品的公司摆脱连年巨额亏损的困境。


四、产品创新怎样配合乡村振兴战略


这个问题是与 “大农险”相呼应的,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保险正在从“小农险”走向“大农险”。也就是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保险,扩展到农林牧渔和涉农保险。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生产将呈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及生产、加工、物流、仓储、营销链式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形成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呈现出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设施现代化、服务规范化和发展集聚化态势。


在这种农村变革面前,如果要做“大农险”而不是“小农险”,那么这个盘子有多大,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到底如何适应,也值得大家研究。


就目前而言,针对涉农保险(农房、渔船、农机、农业设施、仓储),农作物收获后的储存、运输过程中的风险保障等需求,是需要逐步开拓领域,创新涉农保险产品。这些由生产领域延伸到农产品储藏和流通领域的保险产品,风险是可控的,而且根据《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精神,中央财政补贴也有可能逐步扩展到这些方面。《指导意见》里已经提出来了。应该针对这些标的创新产品。


五、产品创新如何适应后扶贫时期的需要


这几年农险扶贫取得了很大成绩,据统计,2016年到2019年,农业保险累计为9840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不稳定脱贫户提供风险保障9121亿元,累计为3031万户受灾的这类农户支付赔款230.38亿元,有力支持了他们脱贫和因再因病返贫。这其中,有农险创新产品做出了一份贡献。其中,有不少产品十分有特色。今年脱贫之战结束之后,需要考虑后扶贫时期巩固扶贫成果的问题。


我觉得,为防止脆弱的脱贫人口中部分人因灾返贫、因病返贫,保险机构可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包括农业、农房、家财、意外伤害、疾病等责任一体的“一揽子”防贫保险产品,利用扶贫等资金为他们投保。


笔者新近了解到,安徽省政府的动作就比较快,在全省脱贫攻坚完美收官之后,已经着手开发 “防止返贫险”(简称“防贫险”),省政府在11月份就发出《关于开展“防贫保”扶贫综合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有意采取“1+1+N”一揽子综合保险产品模式,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可以有选择地投保。政府也准备安排财政资金进行支持。这个产品创新的计划站位就很高,不是站在一家公司、一个地方的层面,而是站在全省巩固扶贫成果的角度,其目的和思路很清晰,很值得提倡和赞赏。


六、现有保险产品自身要不要创新


现有保险产品自身要不要创新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这里面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现有“大田”产品要不要更新换代:第二个问题是产品设计模式缺乏弹性因此缺乏适应性。第三个问题是产品,主要是种植业保险产品本身的某些不合理的规则要不要改变。


十三年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导保险产品是“物化成本保险”,保险金额也就相当于标的预期价值的30%到40%。大量调查表明,这种地保障产品远远不能适应农户需要,也难以满足政策目标的要求。额“大灾保险”和“完全成本保险”试验的推进速度很慢。


还有,目前所有产品(包括“大田”产品和创新产品)都没有选择性,一种产品一种保障标准,一种费率,相应的补贴也是固定的。这种产品设计模式也应该创新,应该给予农户选择权,适应农户有差别的需求。


我的意见是,适应农户需求和乡村振兴需要,应该将成本保险升级为“产量保险”,并给与投保农户在保险保障水平上选择权,使产品更加灵活和适应需要。这也是提高保险保障水平的重要条件。


无论“物化成本保险“还是正在试验的“大灾保险”和“完全成本保险”产品,都有“分阶段赔付”的不合理规定。应该结束其历史使命了。分阶段赔付,貌似公平,实际上既违背精算规则,也违背农业保险的基本目的,还是对被保险人利益的侵害。除了播种到出苗其间的灾害损失之外,任何阶段的损失都应该按照保险标的最终损失计算赔款。当然这个问题还需做专门研究,即使要废除“分阶段赔付”的旧规,相应的其他规则可能也需要做出调整,比如说,从播种到出苗阶段的风险,怎样提供保障,需要另定规则,也需要改“相对免赔”为“绝对免赔”等。


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既是企业行为,也是政府行为,既是业务发展的需要,更是制度优化的需要。所以,企业要明确这些产品创新和开发的不仅仅是业务价值,更要明白它的制度意义。也就不能盲目创新,要有符合农户需求和制度需求的产品的视野,要有农业保险整体发展的站位。政府需要主动介入,并且对市场上的创新,要有整体的考虑和规划,既要鼓励和引导创新,还要统筹和整合创新资源,逐步建立本地区最适应需要的产品体系。这样才能不仅节约财力和人力成本,并达到最佳的农险创新发展的效果。


发挥全国农险平台作用,助力农险高质量发展

中国银保信业务一部兼三部总经理  石一飞


为夯实农业保险基础信息体系和提升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2014年3月,国务院召开农业保险专题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农业保险信息共享机制。为此,原保监会联合财政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的有关司局成立全国农业保险信息管理平台工作组,并确定由中国银保信负责农险平台的具体建设和运营任务。2015年3月农险平台工作组召开启动会,12月完成对接国内经营种植业险业务的全部24家保险公司,2016年11月,实现了全险种数据的集中管理。


农险平台运行至今,通过积极挖掘和释放数据价值,不断强化应用功能建设,在支持监管、服务行业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实现行业内数据的全部汇集。截至2020年10月底,农险平台已入库保单1500余万件,承保农户户次超过19亿,赔案4200余万件,受益农户户次3.1亿。在险种范围方面,覆盖所有中央财政补贴、地方财政补贴和商业性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保险农险业务。在数据颗粒度方面,全部按照保单和农户清单级进行数据归集,包括承保、批改、理赔、支付和服务等全作业流程业务信息。在主体范围方面,与开展农业保险的所有29家保险机构实现全面对接,完整覆盖2.5万家保险分支机构和全国70余万个行政村。在更新频度方面,按照T+1的方式每日更新全行业业务数据,并已在实现农险电子化升级改造的省份实现业务数据实时生产化对接,包括四川、河南等农业大省。在标准规范方面,结合农业保险实务现状,农险平台建立并完善了一整套覆盖承保、理赔和收付全流程各环节的业务数据标准规范,实现行业内所有农险公司数据“车同轨、书同文”,同时纳入《保险业务要素数据系列规范》,成为行业数据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依据。


二是释放数据价值,支持风险防范,助力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完整、权威的行业数据源,实现精细化数据统计,建成农险统计分析系统,实现按照机构、地区、险种、村镇及农户等多维度灵活汇总统计,及时监测农险市场总体运行情况,并向监管部门和行业主体提供统计数据共享服务。建成业务风险监测系统,梳理上百类数据质量检核规则,形成完整的风险监测体系,定期开展农险业务风险筛查及业务质量评估,有效提升行业机构的业务规范性和数据真实性。依托欺诈风险监测系统,积极支持“护航2019”反欺诈专项行动,向监管机构和行业公司提供大量农险欺诈线索数据,为打击和防范农险欺诈行为做出贡献。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准确勾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农业保险情况,监测不同区域、不同保险机构农险扶贫工作实效,为国家扶贫工作的精准发力、精准监督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基于行业大数据开展风险评估及区划。按照中国银保监会有关工作部署,联合中国精算师协会等相关机构,开展了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保险风险区划和费率分区研究工作。通过国际主流的保险精算法构建模型,运用农险平台汇集约11.6亿条保单赔案信息为核心基础,结合已经掌握的行政区划空间矢量、耕地范围、植被长势等外部数据,运用保险+遥感的多源融合损失样本生成、空间平滑损失估计、信息扩散风险分析、智能约束区域划分等技术,评估全国338个地市级单元的农业保险风险,并以灾害模型法、产量统计法的评估成果为重要补充,对保险精算法的测算结果作出修正。经过多次演算和版本迭代,于2020年11月10日正式发布《稻谷、小麦、玉米成本保险行业基准纯风险损失率表(2020版)》测算结果,开启了我国农业保险产品科学精准定价的大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四是构建农险业务电子化的基础设施。针对行业信息化水平不高、数据真实性差、农户信息透明度难保障等问题,2018年起,农险平台联合行业开始搭建统一的标准化农险承保电子化业务支持平台,向保险公司和广大农户提供线上的投保告知、投保公示、电子单证存管、承保信息公示查询,以及保批单确认等一揽子电子化服务,并以短信和邮件方式实时向投保农户发送告知消息,实现承保关键环节的线上管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了农险平台与农业保险实务流程深度结合的新型投保模式。通过发挥农险平台基础设施作用,有效改善了传统农险投保手续繁琐、承保周期长、业务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有效促进行业降本提效、合规化发展,获得多地监管及行业的认可。当前农业保险承保电子化服务分别在北京、四川、宁夏、内蒙古、陕西、广东、重庆、河南等8个地区上线,28家行业主体公司,21家公司已完成电子化改造,实现行业内主要农险公司全覆盖。预计2022年完成全国农业保险业务及地区的电子化上线运行。


五是基于GIS技术的农险科技创新应用。为打造内外部数据融合的农险科技创新应用基地,避免行业重复建设,农险平台从2017年起建设农险GIS系统和开展农险科技创新工作,通过农险GIS系统整合内外部数据,包括和气象部门引入的全国2000多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上线气象灾害证明数据查询接口,为保险公司提供覆盖县级气象灾害查询服务,全面推动农业保险气象灾害证明标准化、线上化。通过汇集自主标准化处理的全国五级行政区划数据,保险公司汇交的内蒙古和黑龙江地区地块矢量数据、与科研机构及科技公司合作生产的遥感数据,向行业提供智能核保、长势监测、风险预警和定损评估服务。


六是持续引入外部数据,初步形成涉农数据大平台。农险平台通过部际协调、市场引进、项目合作、课题研究、自主采集等形式积极引入农业、灾害、遥感等方面的外部数据,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农科院、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等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当前通过各类数据融合、数据查询、数据校验等多种形式,发挥数据功能价值,为行业各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费率厘定、风险管理、业务精细化管理提供服务。


下一步,农险平台将持续按照银保监会的要求,以行业基础设施为基本定位,围绕服务行业、支持监管、辅助政府管理、提升农户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一是建设行业基础数据平台。以平台汇集的行业数据为基础,持续对接引入气象数据、遥感数据、灾害数据、土地确权数据、农业产量数据、农产品价格数据、粮食补贴信息等外部涉农数据,建设跨行业、综合性的大数据信息平台,为保险行业农险产品开发、费率厘定、市场分析、风险管控、业务精细化管理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二是建设行业风险管理平台。利用农险平台数据,支持监管部门实时掌握农业保险的承保理赔信息,跟踪监测各地区农业保险业务进展情况,动态反映整体市场的运行水平。结合各类业务风险规则,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为保险公司提供事前、事中的风险查询、预警,支持行业反欺诈工作。三是建设行业生产支持平台。与保险公司业务流程深入交互,在保障农户信息透明度的前提下,简化行业操作流程,降低行业经营成本,为市场准入的监管综合考评、事中事后监管提供支持,促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四是建设辅助政府决策平台。在银保监会的指导下,支持各级财政、农业、审计等与农业保险有关的政府机构,及时准确的获取承保理赔业务、经营费用、财政补贴等信息,科学评价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效,为政府部门提供农业风险动态监测、气象数据查询、灾害预警、灾害应对等服务。五是建设农户信息公开平台。通过短信、网络、微信等电子形式为农户提供投保条款告知确认、电子保单的下载与验真等服务,及时方便查询个人信息、投保情况、定损结果、理赔进度等信息,简化农民投保流程,做到让信息多走路,农民少跑路。


全球农业保险风险研究

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  陈东辉


各位嘉宾下午好!我的汇报从国际视角给大家补充一些农险方面的材料和观察,同时对实践也给大家简要汇报两个案例。

一、从国际视野看,跟大家分享四个观察。


(一)第一个观察:各国政府对农险的重视程度有非常大的提高。

这背后的背景是什么?全球气候变化,农业是气候变暖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行业。全球风险保障缺口不断扩大,背后很重要的因素,一个是人口的老龄化,一个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深颜色是健康险的保障缺口,中间蓝颜色是养老的保障缺口,上面浅灰色的是自然灾害的保障缺口。下面两块保障缺口的扩大是人力和财力的问题,上面灰颜色保障缺口扩大是保险意识和保险意愿的问题。随着自然灾害频度和严重程度的增加,我们的保障程度没有相应的增加到位,所以缺口不断扩大,农险是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二)第二个观察:中国成为第一大农险市场的时间,比先前的预计将大大提前。


2019年全球农险总保费规模大概在2500亿人民币左右,2019年中国是700亿元,美国是110亿美元,如果我们今年农险突破800亿再加上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很有可能在今年年底成为全球最大的农险市场。保守的说,预计到明年我们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农险市场。


(三)第三个观察:农险的经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没有一个市场敢说农险经营非常稳定、非常容易。


在灾害的影响之下,各个市场农险经营都是非常波动的。从指标看,数值可能为一百、两百、三百或四百。这种赔付率的波动不是一个公司出现的情况,某个国家、地区农险市场的赔付率这样大范围波动也并不少见。


应该来讲,农险本身的特色就是波动性一个风险非常高的险种,所以从延伸开来我想呼吁,中国农险从2007年重新开办走到今天所取得的成绩真的是要充分的给予肯定,不要放大一些局部问题。我们农险从2007年重新开办走到今天700个亿,十几年经营相对比较稳定。我们国家自然灾害频发,农险的基础并不是很好,天生有巨大的波动性。所以我非常清晰的记得,2007年的时候我在人保,整个行业一定基础的费率,包括水稻、小麦、我认为当时采取的态度非常严谨、务实的,基础费率为未来几十年农险稳健的经营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从国际的视角来看,我个人是这样的的观点,我们十几年农险走过来的道路非常不容易,而且取得的成绩真的在国际比较当中是非常出类拔萃的。


(四)最后一个观察:面对气候变暖,面临农险经营中的困难,国际上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关注。


在全球不同的市场,在农险领域所做的参与一些实践,总结起来,目前农险快速发展有三个助推要素:


第一个要素,政府的扶持。有的采取保费补贴,有的采取兜底,有的采取政府主导但是商业经营。政府的扶持是第一要素,所有的这些项目没有纯粹商业运作模式,都是政府以某种形式扶持。


第二个要素,天气指数、产量指数等各种指数化产品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市场、高增长市场在扩大覆盖面、扩大保障面的过程当中,指数化产品是最高效、最便捷的,我们看到不同市场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发展指数型产品的方式。


第三个要素就是科技,主要指卫星技术、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等的应用。在全球农险领域,根据最近几年的农险实践,我们观察到上述三个要素加在一起是农险新项目的共同点。举两个例子,一是印度的卫星遥感区域产量保险,更值得一提的是肯尼亚的养殖业保险:通过卫星遥感指数捕捉草原变化情况,并把卫星监测结果直接连接到牧民的手机APP中,不等到发生了旱灾、火灾再去做事后补偿,而是将草原的变化情况及时推送养殖户,提醒他们要给牲畜补水,要转移牧场,提前做防灾防损。


二、以上是国际市场四观察,我还有三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下我们公司国内的两个实践。


(一)第一个是科技应用相关项目,我们在国内推出了一个智能农险数据和定价平台。平台主要实现两个功能,一是非常精细化的用于农作物长势情况观测的数据分析和展示,第二功能是指数化产品的自动化开发和定价。这两个方面的功能对承保理赔和风险管控有实际的帮助,同时让产品开发非常的高效。


(二)第二个实践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农险巨灾的项目,这个也是上面提到的指数保险。黑龙江农业巨灾保险项目,我们在2016、2017、2018三年参与了试点,2018年喊停了,三年的试点结束以后,但恰恰2019、2020两年是东北水灾、洪灾特别严重的两年,如果试点继续下去,这两年赔付率会达到近300%。他们之前觉得保险公司赔的不够,就停下来,恰恰停下来的两年,最可以从保险行业拿到很好的赔付。农险一定要给它比较长的时间维度,一定不能用一年、两年、三年来看风险,我们要至少用十年的维度观察风险,所以这个是我们通过亲身实践跟大家分享的经验。


未来我们将继续参与到农险巨灾方面的工作当中,另外也将进一步加大农险的科技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