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时间:2008年12月17日 |
受雪灾和车险无序竞争影响,沪上中资财险公司赔付率和费用率不断攀升,导致保险公司综合成本率逼近盈亏平衡点。“完成业绩指标容易,完成利润指标困难”成为沪上中资财险公司共有的话题。而外资财险公司却能独享好心情,笑对盈利。
主营盈利险种
日前,上海保监局局长助理李峰表示,上海产险市场传统优势险种继续领跑,责任保险、工程保险、货运险、船舶险等险种的业务量均占全国同类险种业务总量的10%以上。前10月,全市责任保险实现保费收入8.1亿元,运输保险保费收入10亿元,建安工险5.2亿元。
美亚、东京海上、丰泰、三井住友、皇家太阳、丘博这6家外资公司,撑起了上海优势险种的半边天,其中,责任险保费市场占比46%,运输险保费占市场占比49%,建安工险保费收入占比16%。而这6家外资财险公司合计保费收入不到17亿元,市场份额为14%。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上海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出现较大滑坡,但外资财险公司业务收入和市场份额却是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外资寿险公司经营模式与中资公司相近,失去了渠道资源的扶持,业务收入就出现滑坡;而外资财险公司以责任险、运输险等盈利险种为主营业务,与中资财险市场区隔明显。
赔付压力较轻
年初的雪灾,使得保险公司企财险、车险和人身险业务的赔付率大幅增加。统计显示,企财险已赔付11.7亿元,同比增长250%;车险赔付金额40.9亿元,同比增长47%;短期健康险赔付1700万元,增幅73%。外资财险主营的运输险、责任险和建安工险却保持了较低的简单赔付率,使得外资财险公司盈利能力迅速增强。其中,运输险简单赔付率约32%,责任险23%,建安工险更是不到15%。
赔付情况与保险公司风险管控能力正相关。据悉,外资财险的企业客户在选择承保人时,更注重保险公司的专业水准。如丰泰保险从提供每次会议纪要到提出风险改进建议,再到提供保险新政解读,让客户在每个风险环节都能感觉到投保带来的帮助。
中资财险公司也承保了许多低赔付率的业务,如意外险、健康险、信用保险等,其中航空意外险赔付率只有0.08%。可中资公司在获取业务时却支付高昂的成本,航空意外险主要来自于机场柜面的销售,但高额的入场费使经营该业务的保险公司从顶峰时期的20多家,降到不足5家。
中介依赖度弱
外资财险对中介机构的依赖度较弱。1至10月,全市外资财险公司通过中介获得的业务收入5.5亿元,仅占其全部保费收入的38%。
据了解,外资财险公司在国内开展业务难度相当大,面临人才和网点的双重劣势。在发展的最初几年,只是经营外资企业的保险业务,且以本国公司业务和母公司国际业务为主。
沪上某外资公司负责人表示,由于公司“国籍”上的亲缘关系,能够快速获得本国企业在华公司的业务支持,因此中介机构参与的机会不大。同时,由于不能经营法定交强险业务,限制了在车险市场的拓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