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黑龙江“两大平原”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它位于黑龙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2013年,国务院确定在黑龙江省先行开展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这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支撑和保障“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稳步健康运行的重要环节的保险也在强力跟进。但是,按照保险“新国十条”的标准来要求,按照《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改革方案》来对照,按照“两大平原”各级政府和群众的期望值来衡量,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就具体工作来说,亟待为“两大平原”推出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的功能齐全的保险产品,开辟众多便捷的保险销售渠道,提供人性化、个性化、差异化的高质量保险服务。特别是在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扩大保险覆盖面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而要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先决条件,就要从保险宣传方面入手,提高各级政府和群众的保险意识。
[关键词]两大平原 农业 宣传 探索
一、引言
黑龙江“两大平原”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它位于黑龙江腹地,总面积为2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67万人,占全省62.3%。农业人口1543.2万人,占全省90%;所辖11个市的51个县(市、区)和黑龙江农垦总局9个管理局的114个农场;总耕地面积为16278.7万亩,占全省89.7%。近年来,“两大平原”粮食总产量已达1100亿斤,约占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以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
2013年,国务院通过审批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确定在黑龙江省先行开展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这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把“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抓,举全省之力,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确保农业持续增长为目标,充分发挥垦区带头作用,这对于把“两大平原”建成国家商品粮基地核心区、绿色食品生产样板区、高效生态农业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先导区、加快推进黑龙江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实现“四化同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确保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为支撑和保障“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稳步健康运行的重要环节的保险也在强力跟进。但是,按照保险“新国十条”的标准来要求,按照《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改革方案》来对照,按照“两大平原”各级政府和群众的期望值来衡量,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就具体工作来说,亟待为“两大平原”推出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的功能齐全的保险产品,开辟众多便捷的保险销售渠道,提供人性化、个性化、差异化的高质量保险服务。特别是在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扩大保险覆盖面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而要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先决条件,就要从保险宣传方面入手,提高各级政府和群众的保险意识。保险要普及,舆论要先行。本文试从如何做好“两大平原”农村保险宣传的角度,略陈一管之见。
二、保险在“两大平原”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农村经济显露勃勃生机。农村经济已由原来的自给半自给的自由经济向大规模的商品经济转化,由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在这种转化中,农业生产专业化,衍生出许多新的产业部门,农、林、牧、渔、工、商、运、服、建等,这些部门都由原来农业的附属地位变成农村重要的独立生产部门。特别是乡镇企业在八十年代异军突起,把许多城市产业引入农村,至今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保险为其配套,为其壮胆,为其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村呼唤保险”,这话毫无不实之处,它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已愈来愈凸显出来。
(一)经济方面。在宏观经济方面,它可以有效地支持“两大平原”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的产业政策执行;在中观经济方面,可以有效地支持农村经济中粮食、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林业等基地建设;在微观经济方面,可以保障农村新型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垦区农场等以及广大农户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开发性农业的深度发展。
(二)人民生活方面。有利于引导改善食物结构和整个消费结构,抗御生活中风险,保障人民生活幸福安定。
(三)社会方面。有利于解决养老、就业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农村干部和生活安定服务,起社会保障作用。
(四)科技方面。广泛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办法有一定的风险性,参加保险以后就有了保障,保险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五)积聚资金方面。它可以积八方之财,补一方之损;聚千家之杯水,解一家之车薪,既有利于支援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又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六)健全和完善“两大平原”金融体系方面。黑龙江人民政府会同中央农办、财政部、农业部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并印发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改革方案》,保险是金融改革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货币和资本市场功能,提升农业保障水平,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保险和财政不同,不负担国家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职能;与金融也不同,不负担组织闲散资金,参与社会资金周转的功能。保险是“两大平原”农村中经济、社会、科技这个大系统中的稳定器,属于保障系统,同大系统中的动力支系统和制衡系统三足鼎立,起保障、稳定作用。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顺利进行,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而这三方面都需要有一个保障系统支持,保险在这个保障中有着特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三、农民的保险意识亟待提高
“两大平原”农村保险繁荣成长的土壤是经济基础和保险意识,而保险意识又起着决定作用的。何谓保险意识?简单的说,就是寻求避免灾害或受到灾害以后能够获得经济补偿的保险意识,也包括对于保险的认知和关于投保、索赔方面的知识等等。
从我们对“两大平原”部分市、县和农户的调查剖析,农民对保险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种认识很带有普遍性。归纳起来有以下数点:
(一)地处“两大平原”偏远地区的农民对保险认知还处在朦胧之中,他们受教育平均程度较低,思想保守落后,囿于习惯势力,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脆弱,依然靠天吃饭,遇到较大自然灾害,主要依赖国家救济。
(二)部分农民有保险的愿望,却没有参加保险的习惯,也没有计划保险费的开支,他们愿意让保险伴随着生产和生活的发展而发展,但又抱有侥幸心理,总感到“天地之大,灾害不会降到自己的头上来“,对于灾害事故听天由命。
(三)有些农民纯属即得利益者,他们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算小账,不算大账,动员他们花钱买保险很不容易。他们最讲实际,看不到好处就不肯掏钱,也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而保险却是先缴费,发生灾害事故后才赔付,他们信不过,总认为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怕花冤枉钱。
(四)不少农民这样说:“参加保险,不怕拿点钱,就怕政策变”;还有的农民担心货币贬值,花钱买保险,不如买贵重物品放起来。这种忧心忡忡,持各种怀疑心理,也是障碍保险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因素。
(五)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尚有不少地方的农民没有彻底摆脱贫困,农民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根本无力缴纳保费,高一层次的需求就很难实现。
(六)有些农村封建意识还较浓,求神拜佛保平安现象相当普遍。有的农民认为讲天灾人祸不吉利,宁肯花钱买香烧,也不愿花钱买保险,他们把消灾解难的愿望寄托于神灵保佑。
(七)有的农民对保险根本不甚了解,把参加保险视为“赌博”和“押宝”,出险就赢了,不出险就感到白搭了,这部分农民的保险行为弹性很大。
(八)随势型心理的农民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认为保险可有可无,持等待观望的态度。“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骂”,别人参加保险就跟着办,左顾右盼,互相攀比。这种人缺乏参加保险的心理驱力,从而导致投保行为的迟钝。
(九)分不清保险与其他税费的界限,把缴纳保费也当成是“苛捐杂税”、“乱摊派”,是“敲竹杠”、“刮油水”,对保险产生逆反心理。
(十)就保险公司本身来说,也存在不少问题。近些年来,个别地方出现乱办保险、无序竞争、违规操作、销售误导、保险理赔难现象,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信誉,甚至产生反感情绪。
诸如以上所存在的保险意识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思想。个体小生产所形成的目光短浅,容易满足的心理素质所决定,已经成为一种不受人们主观意识支配的潜在心理因素。二是经济生活欠发达。农民所持的是实惠观念,只有当触及个人利益切腹之痛时才会萌生保险意识和观念,产生心理驱力,否则宁可安于现状。三是就保险公司而言,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以来对农村保险重视不够,总感到农村保险风险大,赔付率高,特别是种、养两业险办一个赔一个,“欲干不能、欲罢不行、不能不干、不能大干”,进退维谷,举步维艰。由于保险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保险意识的提高。这些问题如不迅速解决,直接捆住了“两大平原”农村保险事业发展的手脚。解决的途径,既有赖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又有赖于人们对保险的认知程度。从保险公司的角度,除了要认真解决自身存在的“重城轻农”的问题而外,大力加强保险宣传,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实属当务之急。
四、农村保险宣传之路径
在“两大平原”农村开展保险宣传,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细致、长远的工作。根据现实农村的特点和农民的文化状况、承受能力,应从以下途径入手:
(一)宣传对象。首先,要抓住从事农村乡镇和农场工作的领导。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从一定意义上讲,宣传好一个乡长,等于发动了一个乡;宣传好一个村长,等于发动了一个村。只要把这些头抓住了,就等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把宣传的重点放在青壮年身上。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当家人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在农村当家人中,45岁以下的青壮年一般占75%左右。根据这一层次人的特点,宣传上应注意三点:针对青壮年有文化、思想活跃、民主意识较强的特点,不搞我讲你听,尽量采取启发式,就事论理,以理联事,诱导启发,以理服人。二是针对青壮年讲实际、爱算账的特点,坚持依据事实讲解,尽量采取算账对比的方法进行宣传。这种宣传既直观,又现实,使是否保险的利弊一目了然,具有较大的激励性和诱导性。三是针对青壮年互相容易感染的特点,坚持以同代人或发生在身边鲜活生动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这种宣传有真实感,渲染力大,说服力强,有利于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
(二)宣传形式。首先,要利用阵地进行宣传,营造保险氛围。一是广泛占领集镇、场部、乡村、街头巷尾,实现保险宣传广告化。二是占领乡镇、村屯房山和公路、乡道、围墙等,实现保险宣传标语化。三是占领画廊、宣传板、农村有线广播、互联网、微信平台等多媒体,实现保险条款宣传知识化。四是占领影剧院、会议室、文化站、图书馆等,实现保险宣传经常化。其次,要针对不同季节采取不同宣传形式。农村往往夏忙冬闲,且居住分散,人员不易集中。针对这种情况,保险宣传要灵活机动。农忙时,可利用农村有线广播,或利用田间地头,或走村串巷,深入到自然村屯和农户家中进行宣传;农闲时,可集中开会进行宣传,还可搞些文艺活动,把保险知识贯穿到节目中去。这样的宣传,农民喜闻乐见,会大大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外,进入冬腊月,打场送粮结束,农民手中有钱,这时要不失时机的集中力量、集中时间进行宣传,做到边宣传边展业,效果会更佳。
(三)宣传方法。首先,要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心理有的放失的开展宣传。为使农民产生对保险的需求,我们在宣传时就要有意识的把各种人的不同需求与保险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他们产生一种保险的欲望。如对发生了灾害事故的家庭来说,他们有要求经济补偿的物质需求;对未发生灾害事故的家庭来说,他们有安定生活的精神需求;对企业承包者来说,有使企业财产获得安全保障的需求,诸如此类,等等。农民对这些需求与保险的关系开始往往是朦胧的。所以,我们在宣传时就要突出二者的联系,使他们由一般的需求变成保险的需求。其次,要审时度势,察言观色。换句话说就是,宣传时要注意“火候”。一个人由于要求得到满足,或受到挫折时而产生的情绪,是影响宣传效果的有力因素。当愉快情绪笼罩一个人的全部意识时,人的心扉就会完全打开,这时的宣传易为接受;而在对方不高兴的时候,急于宣传往往会收到相反的效果。一个人常常是先容纳一个人,才会容纳这个人的意见。在实践中运用好这些知识,会使宣传更加卓有成效。再次,要讲究宣传话语。宣传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启之以思。态度诚恳,说话和气,幽默动听,富有哲理。千万不能说空话,编套话,讲假话。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耐心细致的打“贴心战”“攻心战”。同时,要讲大众化语言,力求把保险行业的术语具体化、形象化、口语化、趣味化,尽可能做到浅显易懂易记。
(四)宣传中要注意解决的问题。首先,要争取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助。保险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保险宣传要面向社会,依靠社会,切忌孤军作战。过去,各级保险公司配合贯穿中央文件精神,大力宣传农业保险,宣传《保险法》、“新国十条”,以及商业车险条款费率改革等,都收到了明显效果。当下,保险公司要深入下去,紧紧依靠各级政府和乡镇、村干部,并与宣传、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广泛深入地开展保险宣传。这样的宣传,不仅有影响力和号召力,而且农村干部在宣传中也会自觉不自觉的受到熏陶和教益。其次,要注重宣传效果反馈。保险宣传的目的是使人们认识保险,了解保险,积极踊跃地参加保险。这个任务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受益。因此,搞好宣传必须重视反馈,即注意了解保险宣传开展以后,社会上有哪些反映,农民有哪些意见,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从而增强保险宣传的针对性和计划性,达到宣传的目的。有的同志为宣传而宣传,甚至简单的认为宣传材料发了,动员会议开了,咨询活动搞了,就认为宣传任务完成了,其结果是钱花了,时间浪费了,宣传没到“家”,收效甚微,这是我们应该引为注意的。再次,要加强农村保险服务网络建设。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增设多种形式的保险服务网点,把保险的触角伸向农村经济和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乡镇、场要建立保险代办站,有条件的地方要成立保险合作社,并要千方百计的提高代办人员的素质,努力培养一支有实践经验、有责任心、有感情、有吃苦精神的代办人员队伍。农村大量的保险工作要靠这支队伍去做,他们和当地情况熟,透明度大,可以边宣传边展业,有利于占领农村保险市场,扩大保险覆盖面。
“两大平原”的农村保险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前景广阔。而当地农民的保险意识却比较淡薄,亟待提高。本文就此所谈,挂一漏万,不一而足,旨在抛砖引玉,深冀通过业内外同仁及专家学者深入探索并付诸实施,尽快使“两大平原”农村保险事业走上中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