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传钧对2016年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指数进行点评

时间:2016年11月24日

大家下午好!下面由我来代表项目组把今天的指数做一个解读。我们看到指数叫做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指数,英文缩写是CEBI,希望我们的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记住这四个字母。

第一是调研背景,第二是调研说明,还有指数说明、指数解读、数据分析、需求与趋势,还有其他问题。这些数据是支持我们指数的,我们认为比较重要,需要跟大家说明一下的。除了指数以外,我们还推出了根据当年的现实情况,年度的热点问题,推出了一个年度热点的板块,这是我们第三大块。以上三大块以后,最后给出了一个结论和建议,大概是这么一个分布。

首先我们来看,其实我们做这个研究还是挺学术化的。通过概念的界定一点一点推导来的,我们知道薪酬体系包含三部分,一部分是资金、一部分是奖金,还有是福利。我们特别关注收入分配的不公,但是没有关注不同的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福利的差距。随着指数推出之后,会让全社会对员工的一些福利方面,大福利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们对它的意义也做出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搞这么一个指数呢?从研究者的角度来讲是这样一个逻辑。因为我们知道,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接近40年了,这40年到现在正在发生的某种变化大家已经预感到了,就是经济转型。受到外部、内部的影响,我想从一个大周期的角度来讲,共同因素是人口老龄化。告诉我们过去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了。同时老龄化带来了福利成本问题。

企业转型包含很多方面,其中是人才战略调整,自然就想到了薪酬体系的重构。工资、奖金、福利是什么样的关系?三者之间是不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这里面更多体现的是福利,福利遇到了什么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发现问题之后,我们提出了什么建议呢?一方面要靠政府的力量来推动,完善职工福利保障的水平。另外一方面企业在转型过程当中应该尽快的做出一个选择,才有了福利指数。

我们是如何调研?刚才领导也介绍了,我们每两年发布一次。这是与我们这种福利指数和经济指标的特点和差别决定的。一些经济指标每个季度都有变化,但是福利保障指数变化比较小,两年发布一次已经是很高的频率了。另外一个特点,我们所做的调研也好,所做的指数测算也好,都是需要资源的。我们如何将有限的资源用于研究上,今年把调查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到36个大中城市,这是有道理的。一方面36个大中城市职工收入也好,受教育水平也好都比较高。这样就导致了福利意识比较高。通过有限的资源调查36个大中城市,会在社会当中起到引领整个社会关注职工福利的盛况出现。

我们的指数安排也很好理解,到底你推出来职工福利保障,总指数是怎么构成的?我主要讲一下四项一级指标。第一是充实性指数,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商业保险覆盖到哪里,叫做充实性。我们的福利制度触角伸到哪里了,第二,公平指数。虽然可能有50%的人口覆盖进来了,但是因为它也设置了很多条件,公平性缺失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讲,我们不能说这个社会的福利状况很好。所以说通过公平性角度,看看每一项福利保险有哪些条件,条件越出越苛刻,我认为公平指数越低。

我们知道福利是一个主观评价,一方面来自于企业,来自于员工,员工是否对当前的福利状况满意呢?这是第三个指标。同时,福利也是企业人才战略的一部分,有没有激励效应,作为另外一个评价指标。这样就是两个客观,两个主观,后面都有二级指标支撑,二级指标也是按照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角度罗列的。

另外,指数的编制还剩下一个就是权重,通过专家打分,确定了每一项指标的指数。这样我们的指标体系大概介绍一下。我们今年的指数是70.4,只有和往年和以后的比较才能感受到70.4。不仅如此,我们当年也能对70.4做出解读,因为我们的指标体系很完备,以70.4划横线,我们看到充实性指标很高。企业职工的福利覆盖情况还是比较好的,超过平均水平了,也正如最近社会保障刚刚获了国际大奖,这个是反映了社会的现象。

但是问题是公平性指标很低,在企业和员工购买一些保险,或者是一些非保险福利上设置了一些门槛,必须是工作一定年限,一定岗位,这样就降低了公平性。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无可厚非,但是公平性角度来讲欠佳,这就要通过政府的作用,税收激励。你必须得保证达到什么样条件的职工都要加入这个制度,这就是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辩证关系,公平性指数就体现在这里。我们发现公平性指数还是欠佳的,另外满意度指数还是比较好的,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方面,确实我们覆盖的条件也是覆盖得很广。另外,我觉得他们权利意识有待开发,效益评价指数,我们看到也是比较低的,反映了什么情况呢?企业通过福利手段来促进企业发展的,实际上认同度并不高。我觉得是这样的,问题是改革开放30多年,将近40年,主要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造成的。企业没有激励因素,靠这种手段留住职工,留住人才,但是应该站在这个时间节点情况会发生变化,这样一解读大家就明白了。

这个指标体系还有一层因素,我们能看出各个类型的企业福利指标。这个告诉我们不同的企业福利状况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国有企业最高,民营企业最低,这是符合常识性判断的。但是这个指标之间的差距,要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不能过大。互联网行业高于非互联网行业,上市公司比较高。有工会的企业高于没有工会的企业。

另外,第五部分想说一下有些数据,向大家展示一下。比如说我们看到社会保险覆盖了90%以上的企业职工,这是符合我们国家的经济数据的。因为我们基本上实现了社会基本保险的全覆盖。其实,一个全覆盖不可能百分之百覆盖,美国也没有百分之百。在发达国家而言超过90%我认为已经全覆盖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很重要的商业补充保险非常落后,排在第四位。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未来的福利制度建设重点应该在商业补充保险。

具体来看,商业补充保险里面的子项目覆盖情况如何?覆盖比较好的是意外保险和疾病保险。对于养老、企业年金,长护保险的情况略差一点。另外商业补充保险发展的缺口问题出在哪呢?当然问题很多,这里是一个覆盖条件。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讲,靠这种作为一种手段激励员工无可厚非,但是站在国家的角度来讲,如何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采取非歧视性的条件,为员工购买商业补充保险。我们调查数据还展示了,职工对目前福利状况不满意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分两边,这边深一点,那么轻一点。

主要目前员工对福利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此项福利,而不是说福利保障的充分不充分,目前还是有没有,这是主要问题,而不是有多少的问题。

那么,既然员工有那么大需求,企业为什么不提供呢?是这样的。最大的原因是商业补充保险并不是必须要提供的。第二,这个是无力承担。其实,第一项虽然排在第一位,但是后来的数据并不是完善支撑这个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到从职工的调查来讲,职工对商业补充保险的需求度还是非常高了。同时对各项保险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由于时间关系不做更细的解读了。

同时,我们发现企业职工凭什么到企业工作呢?我们发现首先对工资水平,职业发展机会比较重视。好像调查显示商业补充保险处于较低的位置,其实也不是这样的。结合前面的图和后面的图,说明商业补充保险是基本的需求,虽然员工去一家企业就业不关注这个问题,但是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就影响留任不留任。

同时今年另外一个板块,对当年的社会热点问题,国家关心的问题做了调研。这里我们展现了第一个问题,税收优惠购买的健康保险。这个开展了很多年,但是情况并不是很理想。调查数据告诉了我们,目前已经购买的调查人群超过10%,但是也意愿购买的人群接近60%,这个背后告诉了我们什么?这种潜在的需求是很大的,但是为什么大家没有购买呢?我觉得可能是政府、社会宣传需要加强,另外就是金融教育,福利教育也需要进一步强化,使它尽早见到这个产品,主动去咨询这种产品。我觉得可能是未来我们工作的方向

另外调查的第二个问题,长期护理方式的选择。我们发现其实调查出来的数据并不是理论上所主导的模式,大家还是选择养老院这种机构养老,实际上我们在理论研究,或者历史趋势来看,还是社区养老未来是一个主要的方向。这种选择意味着大家的意识没有转变过来,如果养老都靠机构养老,未来养老院会更加紧张,所以我们需要引导社会对养老方式的选择。

另外,大家是否愿意缴纳一定的保费参加长期护理保险,我们发现结果也是让我们很吃惊的。75%的人表达了我愿意缴纳保费,参加长期护理保险,这是非常强劲的需求。其中我要强调,选择这个选项最多的,需求最旺盛的是35岁到39岁超过了8成为。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是从40岁开始缴费,太年轻了可能不关注这个,太老了还是旧传统,只有40岁左右的人对长期护理保险特别关注。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长期护理保险已经等不得了,40岁左右的人再过一二十年就退休了。而且,他们退休就是六几年是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的人群,老年人会突然增加,出去他们这种需求不能尽快启动的话,我想可能会错过这种时间窗口给我们的意义。

另外《关于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通知》,时间比较短,但是落实情况还是不错的。有将近一半的企业倾向把所有的成本用于品牌和产品营销,但是对于福利制度而言没有发生一种转换,由基本险转化成补充险。说明什么问题呢?如果想推动中国职工福利保障向更高层次发展,不仅要降低基本险的费用,同时国家在税收上和政策支持上把节约下来的成本尽量引到企业福利的支持上。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虽然调查数据和满意度上,还是企业效益上都支持商业补充保险非常好。但是,企业为未来增加投入意愿偏低,这说明什么?大家都认可的东西,反而企业不愿意投入,这是什么原因?供给侧出现了问题。这就需要引起保险机构,政府的高度重视,除了宣传以外,国家的支持力度可及性怎么样,是不是达到了社会的预期目的,达到了企业的要求。很多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去拓展思路。

第二,我们发现我们要改善福利指数,一个着力点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是发展的根本,是市场发展的方向。我觉得国家要想提高福利指数,必须在民营企业的建设上进一步有所倾斜,这不是说一碗水端平的事情,而是应该向民营企业倾斜。

第三,职工福利保障必须兼顾保障和激励的公平。我一直强调,咱们指数反映出公平性较低,企业把补充性的福利作为一种激励员工的手段、盈利这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必须要有保障作用的实现。能不能提供税优,美国向企业提供了税优,但是企业必须向员工提供服务的时候要满足非歧视性原则,这是实现企业的一种理性选择,由这个理性到那个理性,都是理性选择。目前也是理性选择。

第四,中央政府应该尽快统一长期护理模式。我们的人口老龄化高峰即将到来,这个时间紧迫。我们觉得应该往前一步更多的做一些基础性研究,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尽快出台,省得试点多了以后碎片化。比如说从上海工作到北京来涉及到护理险转移问题,异地就业能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第二,我们推出这个保险面临很大的障碍,人口老龄化在长期来看是增加社会成本的,是增加政府的财税压力的。我们前几年说要进行顶层设计,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单个险种的顶层设计是不够的。我们要在福利保障大的概念上提出顶层设计,才能顺利迎接老龄化带来的福利影响。

谢谢各位。